每到国家和民族紧急危难关头,总会有无数中华儿女,义无反顾,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拼死捍卫华夏血脉。1979年,盘州多名英烈战死沙场,壮烈牺牲,他们的10个弟弟妹妹,誓报家仇国恨,继承兄长的遗志,毅然决然奔赴战场。

烈士 谢三元

烈士 唐性邦

烈士 路仁友

烈士 刘金昌
烈士谢三元牺牲的时候,他的弟弟谢四元还在读初三,谢三元阵亡的消息传来以后,他们的母亲伤心得下不了床,几个月以后,才考上高中的谢四元,咬牙狠心南下参军,去保卫边疆。

参战老兵谢四元回忆道:“读了一个月我就去当兵了,当时就想我还是去打仗去,他把我家打死一个,要去报仇,去了后就直接下到步兵连,就在烈士生前所在连所在班。中国人总有一种前赴后继的这种精神,被干倒一个有十个百个冲上去。
当他们的兄长牺牲后,所在部队来征求意见的时候,战争并没有结束,去了就意味着还可能会牺牲,作为他们的父母,难以承受这样的风险,多半都不让去。这些继兄出征的弟弟妹妹,他们都不怕牺牲,但毕竟忠孝难两全,无一不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去参军的,有的甚至是偷着走的。

参战老兵邹文丽说:“我哥哥叫邹文红,他在战场上着杀死了的,他牺牲后我爸我妈不同意我去当兵,我讲我要去,我肯定要去继承我哥的遗志,他都牺牲了,我能活就活,我要去给他报仇。”

参战老兵唐性英说:“我是背起烤烟去忠义卖,从忠义穿起一身衣服就走了,我也没有回头了,去的时候不怕嘛,有什么怕的,既然选择了保家卫国,就不要有怕不怕的想法,要上战场就上战场。我们医院是野战部队医院,本来已经准备上战场了,到那个时候上战场还不是硬着头皮上,宁可上前三步死,不要退后一步亡,去保家卫国还能退回来?不可能的。”
唐性英退伍回乡工作后,机缘巧合,又和当年唐性邦的同班战友、好兄弟丁修权结识,也因了这层关系,最后二人喜结连理,也算一段佳话。

当时继兄出征的一共10个人,2名男兵都去到兄长生前所在的班,拿起兄长生前使用的钢枪,继续战斗。后因战事缓和,8名女兵集训后被安排在后方医院等单位。谢四元还参加了扣林山战斗。
回忆起战场的枪林弹雨,谢四元依然铁血如昨。

参战老兵谢四元说:“活下来就只是运气好而已,那个子弹像瓢泼水一样,那个炮弹像下冰雹一样当当当当的,不是你们想象的。”
这10名烈士,牺牲的时候都才20岁多一点,除了1名因伤休假回家养伤结婚生子,其余9名都还没来得及体味人情,就付出了年轻的生命。继兄出征的10人,参军的时候也都20岁不到,凭着一腔热血,无惧无畏,头也不回就参军去了。

参战老兵路仁明说:“我哥1979年2月18号牺牲了,一发炮弹刚好打中他们,一个班只剩了1个人。我也是1979年去的,因为我哥哥牺牲了,当时我母亲不给我去,怕我去了又牺牲了,但是我父亲思想是坚决的,我父亲是抗美援朝来的,原来就是彭德怀的部队,他支持我去。我当时就想着必须去报仇,我一去就在我哥那个连队,甚至在他那个班,我就使用他那支枪,我的射击在全团是得了第一名的,每一年我都评得特等射手。他安葬的那个地方,我每年都约起战友一起去看看。”
他们当初去得有多决绝,回忆起胞兄就有多悲伤,想到亲人忠骨埋他乡,总是悲痛难忍。

参战老兵刘情云说:“我二哥1978年12月去当兵,1979年2月24号就牺牲了,我哥牺牲了以后,我就去当兵保家卫国。我二哥是仗打完了以后撤回来,给大部队掩护的时候着冷枪打着,就是这样牺牲了的。我儿子跟我说,妈,你以后不要来了免得伤心。只要走到烈士陵园那个山边去,眼泪就止不住,主要是想着他好可怜。”

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的安宁,很容易让人觉得战争很远,和平很简单、很无所谓。就像没有经历过黑暗,就不会明白光明有多可贵。没有经历过战争,就不会明白安宁有多幸运。没有他们付出生命、热血和青春,谁知道如今我们会是什么样子。

参战老兵谢四元说:“我一直就在想这个军人价值,体现在哪里,虽然他们牺牲了,流血了,我们流汗了,保卫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用烈士的鲜血和我们参战军人的汗水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南疆长城,打出尊严。国家如果还有需要,我是共产党员,随时准备着,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血性,反正不可能看着国家受别人欺负。”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记住他们的故事,激起我们的血性,莫失莫忘,让华夏血脉永继。
让我们记住故事里的他们的名字,烈士10名:刘金昌、邹文红、吴秀祥、唐性邦、郑成林、董齐德、路仁友、谢三元、王文厚、龚成兴。
继兄出征老兵10名(对应上面烈士的顺序):刘情云、邹文丽、吴秀美、唐性英、郑淑芬、董粉花、路仁明、谢四元、王琼竹、龚成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