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人风采

两名“兵支书”联袂绘制“乡村振兴画卷”——记盘州市新民镇雨那村第一书记陈儒萍、村支书邹升

 字号:[ ]  [我要打印][关闭] 视力保护色:

陈儒萍,1990年9月出生,2008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2013年6月毕业分配至陆军某工兵旅,2015年—2016年赴黎巴嫩,代表国家执行国际维和任务,2019年12月转业安置到六盘水市商务局工作,2020年4月,转地方工作不久的他,被组织上选派到盘州市新民镇雨那村担任第一书记。

邹升,1984年12月出生,2003年12月从原盘县人武部入伍,在陆军某舟桥旅服役,2004年调到湖北省军区珞珈山干休所服役,服现役期间荣获优秀士兵2次,优秀士官2次,荣立三等功一次,学雷锋标兵一次,2008年退伍回乡,2013年被选进雨那村委会班子,任团支部书记,2016年改任村文书,2021年11月任村支部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

两名“兵支书”,陈儒萍是转业3年的军队干部,服役期间曾在境外从事过维和行动,他来自于城市;邹升是退伍14年的军队士官(现称军士),服役期间因工作突出立功受奖,在农村土生土长。他们在保家卫国中都用青春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故事。现在,搭档不到一年的两位“兵支书”,在盘州市新民镇雨那村那片黄土地上,联袂绘制着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缘起:党建引领农村工作

2020年4月,或许是机缘的巧合,在组织上的安排下,刚转业不久的陈儒萍听从单位安排,服从组织派遣,辗转奔波200余公里,从凉都六盘水来到边远的新民镇雨那村报道,他的职务是村第一书记,在这里,他遇上了在村委会担任村文书的周升,一年后,周升被组织上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被村民选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由此,在这个边远的小山村里,工作之中,他们共同行走在田间地头,谋划着山村发展计划,乡村振兴成为他们最多的话题,工作之余,他们在闲暇时间亦不忘记讲述各自在部队工作的故事,他们深知,一套军装见证了自己成长,一次任务增添了自己胆量,一枚勋章成全了自己荣光,两名退役军人开始了他们“同志战友和兄弟”的工作关系。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从党建工作入手,把党建当成工作中的“先手棋”,认真贯彻落实“牢记殷切嘱托、忠诚干净担当、喜迎建党百年”专题教育任务要求,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一门心思抓高质量发展,做好“六稳”、落实 “六保”,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其间,支部还组织广大党员、村干部、网格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做到程序不乱、环节不减,学以致用,支部共开展18次集中学习,并邀请六盘水商务局相关领导和镇挂村领导到村给党员、村干部、网格员授课3次,内容涉及党史、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通过党史学习,更加坚定大家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显,在这里,他们当起了“发号员、战斗员、冲锋员”。

奋斗: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2022年,新民镇在境内万亩梯田打造了2.5万亩(水)稻油(菜)轮作农业项目,在油菜种植季节,该镇在油菜花田中,采用不同品种颜色,将农耕文化和“奋斗”两字图案按比例镌刻在梯田之中,当年3月被评为贵州省“最美油菜花田”之一,在花期盛开时节,迎来了日上万人旅游参观,也成为许多游客打卡地,因为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两名“兵支书”对此深信不疑。

新民镇雨那村位于盘州市南部,距盘州市81.2公里,与黔西南州普安县接壤,国土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383.72亩,森林覆盖率46%,村辖9个自然寨10个村民组,955户3251人,平均海拔1555m,境内有2.3亿年形成的古生物化石群,是新民镇农业产业的核心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十年前的雨那村,老百姓至今还会时常念在嘴边的顺口溜是“吃着望天水,走着烂泥塘。闻着猪屎味,住着石板房。要想变模样,离开建新房。”两位“兵支书”心中十分明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充分科学合理利用本村自然山水资源,从而达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祛除乡村生活陋习,治理美化乡村生活环境,真正使乡村成为山清水秀、天高云淡、风景如画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真正得以实现全村社会更加互助发展,乡邻更加和睦,乡风更加文明。两人一合计,在挂村领导和包村工作队的协助指导下,他们采用“五个一”工作法,即:开好一个群众会、搭建一个好平台、用好一个好干部、算好一笔公开账和拔掉一个钉子户,向乡村振兴全面发起总攻,他们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群众会、火炉会、院坝会,一次次的思想发动,显现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做了一件又一件让群众以前想都不敢想、盼都不敢盼之事,通过他们不懈地努力,工作也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如今的雨那村,田园风景如画,老百姓荣誉感十足、幸福指数不断飙升。

目标:产业布局全面成型

一颗种、一粒米、一碗饭。保护好耕地,严守18亿亩红线,培育好良种,打好农村产业翻身仗,一定要把农业“芯片”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端稳自己饭碗,实现粮食安全。这些都要从每一个村庄做起,从每一个村子实施,两位“兵支书”心里都装着这个“打米碗”。

雨那村是传统农业村,土地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巧借各级政策,发动群众布置产业,实现“内生动力占贫困,石缝开花结果实”的产业促乡村振兴目标,真正让石旮旯地变成坪子地。近些年来,成功引进两家企业入驻,全村总计布置长效产业5656.11亩,其中种植刺梨1600亩,核桃3339亩,软籽石榴589.06亩,苹果128.05亩;同时还充分发挥“坝区效应”助推农业产业革命,坝区不仅仅是生产基地,更是具有影响力、带动力、感染力的价值,2020年,雨那村引进锄头耕耘公司在雨那坝区驻扎下来,利用政策契机把坝区打造成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公司种植四季豆400亩,西芹100亩 ,萝卜60亩,西兰花160亩,白花菜60亩,蚕豆30亩,2022年布产豇豆、辣椒、茄子、西葫芦 等537亩。生产的产品不公供应了当地市场,一些产品还上了上海市民的餐桌,为了使公司和老百姓生产的新鲜蔬菜有地方存放,在上级的大力支持下,还建成占地4000多立方冷链设备库房,其中含1000立方的气调库,一幢2000立方的高温库,解决了可以应对农产品的保质保鲜不利、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遇到市场波动的年份等不利因素的风险问题。产业已经布好,规模全面成型。

思路: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周一笔者从县城红果家中返回新民镇上班,得知因工作需要,陈儒萍书记即将返单位工作消息,就在完成此稿时,新的第一书记会到来接着他的工作,虽然两名“兵支书”在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在村里的工作思路将会在雨那这个边远的村子“定格”。在与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里,得知他们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对核桃、刺梨等产业的管护,使其真正能够作为农户增加收入的长期保障,加大对产业的后期市场开发,加快培育一批特色农林牧加工集群,转化油菜、生姜、辣椒、烤烟增值特色产业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加强农产品一产、二产、三产体系建设,希望能在本村建设成油菜加工厂和核桃初级加工厂项目,更大可能的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抓紧全域旅游工作,力争让2.35亿年羊圈古生物化石得到开发、将羊圈古生物化石群建成科普教育科研基地,把雨那村特色沉睡的旅游资源都唤醒,资源优势通过项目带动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特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把大自然赐予新民镇的宝贵财富利用起来。

这是两名“兵支书”达成的共识,雨那村将紧紧围绕“党建强村、产业兴村、依法治村”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上级党委工作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安排,服务好坝区建设,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证刺梨、核桃有效收购,全力盘活烤烟、生姜、辣椒等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穿针引线、为乡村振兴铺路架桥,带领雨那村群众探索一条适合雨那村发展的乡村振兴致富路,把村子打造成一幅真正的“美丽画卷”,让雨那村明天更加美好!(王明达 卢兴隆 代甫)  

上一篇:
下一篇: